黟縣西遞 水墨石板間的古樸村落
上品旅游 2014年09月16日 18:01
黟縣西遞水墨石板間的古樸村落,西遞,徽州,黟縣。凡是看過《桃花源記》的人,都為其美麗的風光所陶醉。都想能找個可以讓自己逍遙世外的桃源。它的原型傳說就取材于黟縣的西遞。,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
凡是看過《桃花源記》的人,都為其美麗的風光所陶醉。都想能找個可以讓自己逍遙世外的桃源。它的原型傳說就取材于黟縣的西遞。一個在現今繁華的塵世中依然保留著古樸風韻的小小村落!

西遞以牌坊,民居和對聯最有特色。一路走來,如穿行在歷史的間隙。白墻黑瓦,雕梁翹斗,時間好象在這里停頓。若不是到處行走著身背相機,著裝時尚的游人,真的會讓人恍若隔世,不知此生何生了。
一座建筑就是一個故事。牌坊記下來的是西遞的榮耀。這是明代萬歷皇帝御賜給時任膠州刺史,繼擢升荊王府長史的西遞人胡文光的牌坊。胡文光能在生前建造牌坊,在當時是一種相當高的禮遇。

漫步在西遞的小巷,青石路面。隨意走進一家,就像走進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家家門頭都是寓意富貴,財源廣進的磚雕。室內則到處都是精工細琢的木雕,花、鳥、獸、魚、人,無一處不見匠人的巧手妙思,匠心獨具,那些粗笨的木頭在他們的手下變的活潑,靈動。在時間的沉淀下又增添了一絲古樸,凝重。
居住在這里的很多人都是做石雕和竹雕的藝人。家里既是可供游人參觀的民居,也是商店,邊做著手里活計,邊招呼游客,兜攬生意。店里琳瑯滿目的擺滿了不知是真是假的古董,字畫。這里最負盛名的是西園門側的磚砌長方形漏窗上的兩個大理石石雕。左為松石圖,右為竹梅圖,寓含“咬定青山不放松,寒梅疏竹共風流”之意,構圖典雅,雕工精湛,堪稱西遞極品,導游指著它不無夸耀的說當年日本游人曾出10萬美金購而不得。

但最能顯示西遞儒商本色的卻是家家廳堂兩側的楹聯。像談泊明志,清白傳家;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來;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這些理家處世的誡言隨處可見。而像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靜者心多妙,飄然思不群;漫言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漢書;染指不妨因滌硯,折腰何惜為澆花。這些修身養性的對聯則傳達了西遞人另一種精神境界。其中一副皆以走之旁部首組成的字結成的對聯更是別有一番意趣: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游逍遙。這副對聯,體現出徽商當時對人生的體味,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又添了份從容自在。

而刻在瑞玉庭廳堂兩側的楹聯: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乍看之下,并無新意。仔細看下去,才發現“快”字少了一豎,“辛”字多了一橫,寓意“多一份辛苦,多一份收獲”,快樂來自辛勤的收獲。“多”字少了一點,“虧”字又多了一點,寓意“多吃一點小虧,才可賺大便宜”。這副楹聯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經營與處事哲學的人生積累,商人感受在人生和經營中,多付出一份辛苦,就能多收獲一份體現自我價值的快樂,而多吃一些虧,往往便能獲得更大的便宜。其辨證的內涵無不讓人感到折服。房屋主人的人生哲學,通過這副對聯中的錯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看到這些對聯,才明白為什么人們會說西遞村是古黟和徽州古文化的縮影。
“青山云外深,白屋煙中出。雙溪左右環,群木高下密。曲徑如彎弓,連墻若比櫛。自入桃源來,墟落此第一”。這是乾隆朝戶部尚書的歙縣人曹文埴描寫西遞的一首小詩,如今看來,時間雖然過去了二百多年,但今天的西遞卻依然還是曹文埴筆下的那個西遞。在燦爛的陽光下靜守著自己的那份緘然。
文章來源:@醉月獨歸 圖片:@村里人yf
西遞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