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皖南二十多年了,卻沒有在春天里回去過,但也從沒有解開過對皖南的情結。?
攏不進圈又著不到岸的小船
每當到了中國“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季節,我都會在冥冥之中回到煙雨迷蒙的江南,去小河邊踏青,看著剛吐出嫩綠芽的柳條在水面上婆娑地隨風搖曳。粉墻黛瓦的徽式建筑掩映在黃燦燦油菜花地里,在那里放風箏的景象蒙太奇般的一次次出現在眼前。
文革期間,我去找下放的父母去來到了皖南。雖然第一天上學頭被人打破印象是深刻的,但是第一天轉去抗大學校,一個手都凍爛的小男孩給了我幾支臘梅花的印象更加深刻。從一個成分不好總被人打的小女孩,到總是受到同學們保護的紅小兵團長;從害怕這里的人到漸漸喜歡上這里的人;從討厭到處泥濘的街巷到喜歡這皖南的山山水水。皖南成了我這生中的另一個故鄉。?????????????????????????????????
憶江南篇(拍攝時間2005春天)
小船多么想能停泊在自家門前
??????? 小船多么想能停泊在自家門前,夜深人靜時聽聽寒山寺或其它什么寺的鐘聲,對愁也能安心的入眠。
?
家里墓園被迫從宋慶齡家墓園的隔壁遷走
??????? 文革期間,家里墓園被迫從宋慶齡家墓園的隔壁遷走,爺爺情愿將其搬到姑蘇城外的太湖之濱,荒山亂墳堆里,也不愿在上海擁擠。
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在凌亂的山上我找到爺爺奶奶們的墓碑,那里只有雜草,看不到像樣的花,一個老婦人說,山下村里她家有鮮花,于是我搭著她的老自行車,歪歪唧唧地到了村里,村里的各種門樓很精彩。
她家破舊廚房的木盆里果真有一大把鮮花,在昏暗中愈發醒目,雖然花很簡單,但那是一束色彩淡雅的帶著水珠的鮮花,我興奮地捧著花回去山上。路上自言自語對爺爺說您將就一點吧,您喜歡的玫瑰和百合還有馬蹄蓮我在這里都弄不到;對奶奶說我不能帶給您櫻花,您也回不到櫻花盛開的地方,中國的花也很香,您也聞慣了;對小祖母說這里花雖然沒有南國的品種多,這束花您一定會喜歡,你照顧過我,我了解您。
皖南情結篇 2009.1010
同學說回到皖南的蕪湖干嘛老去找破破爛爛, 呵呵,這就叫情結。
??????? 小學讀的是抗大學校,有一年在比這個車間破10倍的更衣室里,坐小板凳,沒有書桌,比現在的希望小學差遠了。這些經歷現在都成了我的寶貴財富。
找到了花街的那家篾匠鋪子正準備關門,下次再去看不到了。
印象中蕪湖古老長街和花街是青石板路,街上小樓里住的女人都打扮的很悄,這次遇到這位還沒有搬遷的大姐一路給我當向導,從她的裝束上看,街上人還是與時俱進滴,哪里是醬園,哪里是米鋪……從人家的歷史到現在的事兒,她無所不知。
蕪湖是江南的魚米之鄉,也是才子佳人聚集的地方,這里有桐城派的文人墨客,也有富甲一方的商人,還有不少來自揚州的名妓,畫家潘玉良也在這里住過,有個同學家有5,6個梳妝臺,我好奇,她說她家住的以前是妓院。
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寫小說,當我還沒有寫完皖南生活足跡《果木園軼事》時,其中一篇“白馬和秋蘭”做為小說在中國的文學雜志上發表。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