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會址,位于遵義市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橋)。會址房屋是原黔軍二十五師師長柏輝章私宅。這幢用灰磚砌成的兩層樓房,在30年代中期是遵義城里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筑。
會址大門臨街,門兩側原是8間鋪面,是當年柏家經營醬和紙的商店。進入大門,穿越過廳,迎面是一座磚砌牌坊,其頂額前后各以彩瓷碎片嵌字,前為:“慰廬 ”,后為:“慎篤”。跨過牌坊是一青石鋪墁的小天井,其兩側有小門通往四合院,此院為柏家舊宅。天井北側即主樓。
主樓坐北朝南,為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建筑,一樓一底,歇山式屋頂上開一“老虎窗”,有抱廈;樓層四周的回廊在明間處截止,堂屋保留了中國古代建筑“徹上明造 ”的結構風格;檐柱頂飾有堊土堆塑的花卉。整幢樓房的檐下柱間有10個卷拱支撐;底層也有走廊,東西兩端各有一轉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主樓門窗均涂飾赭色。樓上為棱窗,樓下為開窗,鑲嵌彩色玻璃,窗外層加有板門。樓內各房間設有壁廚。整個主樓通面闊25.75米,通進深16.95米,通高17米,占地面積528平方米。
1935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戰略大轉移中到達遵義城,軍委總司令部駐于此樓內。1月15~17日,黨中央在主樓上東走道的小客廳內,舉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的會議室呈長方形,面積27平方米。東壁墻上有一只掛鐘和兩個壁廚;西壁是一排玻璃窗;中間放置一張赭色長方桌,四周圍著一圈木架滕邊折疊靠背椅。
遵義會議會址1954年1月開始復原陳列;1955年10月,內部開放;195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2月,會址第一次進行大維修。1964年底,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遵遵義會議紀念館手書“遵義會議會址”6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