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嶂石巖,結束蒼巖山之旅后,我便乘車前往距石家莊西南近100公里的嶂石巖。本打算當晚趕到嶂石巖,但抵達贊皇縣城汽車站已近傍晚7時,還好是自己一個人前往,沒有太多的顧慮,現下天已漆黑,已無車前往,便在車站旁找了家旅店住下。4日晨8時10分,我乘上了首班前往嶂石巖的客運班車。盡管正值十一假期,但車上除了我和一對父子是游客外,其余都是回鄉的當地居民。車抵位于群山峽谷中的嶂石巖村已近中午12時。

嶂石巖是國家風景名勝區,有黃庵垴(主峰)、紙糊套、九女峰、凍凌背四個景區,嶂石巖,遠處連綿的山巒漸顯丹崖碧嶺、重巒疊嶂的地貌景觀,及至進入嶂石巖村,一幅壯美的畫卷漸次展現在我眼前。放眼望去,高聳的山巒成三疊,每一疊的陡崖巖壁如同紅色屏風,高一二百丈,廣數里,而每兩疊間平臺上樹茂草豐,呈綠色環帶,很是壯觀。這種獨特的地貌景觀體現了太行山脈的精華,被命名為嶂石巖地貌,它與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并稱為中國三大砂巖地貌。張家界和體現丹霞地貌的浙江江郎山我都已去過,此次特意游覽嶂石巖也是為了看全這三大砂巖地貌。
匆匆安頓好住處,我便踏上登山的旅途,首先就近攀登的是黃庵垴(主峰)景區。沿山徑而行,兩旁是茂密的樹林,從地理位置來看,應該是嶂石巖三層三棧陡崖的底棧。所謂棧是兩疊陡崖之間臺地,上面郁郁蔥蔥長滿了山草樹木。沿著林間小徑拾級而行,過憩腳巖、甲門,山勢漸陡,就到陡崖絕壁前,見危崖陡壁狹縫間有一條50多米高的狹長梯道,舉頭望天僅見危崖狹縫上方露出的一線天空,這便是一線天景點。手扶鐵鏈攀援而上到崖頂后,繼續上行,過蛇首崖、試劍石,山徑逐漸平緩,回往崖外風光,不遠處危峰陡立,發現自己已登完一層陡崖絕壁,來到了二棧。
沿著二棧林間山徑緣崖而行,來到建于峰石巖第二層陡崖即二棧之上的圓通寺。其實那里已是遺跡,沒有了殿宇。寺東側有一個高20多米的巖洞,洞壁有鐘乳石,一股清泉由洞壁隙縫內流出,此為石乳泉,洞旁有一通石碑,應是圓通寺舊物。
離開圓通寺遺址,由回心坪南行,就到建于懸崖頂上的云巢亭,這里地勢險峻,也是嶂石巖一處絕佳的觀景點。轉過一處山坡后回望云巢亭一帶峰巒,但見壁立千仞、層林初染,風景如畫。
繼續向南前行至三叉口,沿著松林間的古驛道而上,穿過一片原始次生林,不知不覺已過第二層陡崖,來到了筆架峰的陡崖前,此崖名為為虎崖。筆架峰又名東峰,海拔1733米,為嶂石巖第二高峰。陡峭的虎崖崖壁上鑿有一道險峻之梯路,名為大天梯。梯路很險,崖下即是百丈深谷,登山梯級只是在絕壁上鑿出腳蹬攀登,僅容一腳勉強著力,梯路只有一側簡易的鐵欄供人攀援,有一處地方居然沒有鐵欄,令人心驚,但無限風光在險峰。
走完大天梯,到了離峰頂不遠的一處小平臺,那里已是山西地界。黃庵垴峰下的嶂石巖屬河北省贊皇縣,而峰頂一帶則為山西省昔陽縣了。山西那里建有一座小亭臺作為登峰入口,要登頂則需購門票入內,山西昔陽縣將該景區稱為黃庵垴景區。如此一來,游客自河北入嶂石巖旅游,除花50元購嶂石巖門票外,如要登頂嶂石巖主峰黃庵垴則還需付35元門票錢,共計85元。但如從山西而入,則只需花35元門票錢就可游覽黃庵垴并下至嶂石巖游覽。
拾級而上就到了頂棧(第三道陡崖)之上,也就是筆架峰頂。據說在峰頂可看到晉、冀兩省五縣,我不清楚何處山巒是何省何縣,放眼遠眺,遠山起伏,近處峰林崢嶸,諸峰競秀,秀色無限。
離開筆架峰,沿著峰頂山脊前往嶂石巖海拔1797.4米的最高峰黃底垴而行,一路上層林盡染,秋色無限。我在峰頂的一處草叢里見到了黃底垴海拔標志石碑,落款是河北省測繪局。
站在峰頂西望,山勢平緩,已是高原景象了。昔陽縣大寨距黃底垴約30公里,據說在黃底垴峰頂可以看到大寨的梯田,此說有些牽強和笑談了。
回到筆架峰,見離峰頂不遠處有一片不大的停車場,那里停有幾輛山西車牌的汽車,應是我在黃底垴和筆架峰頂見到的幾名游客開來的。汽車可以直接開到山巔,看來由山西登黃底垴峰是較為容易的。
下筆架峰,經大天梯下至三棧。為節約時間,我由索道下山。坐索道回眸黃底垴景區峰巒,我為嶂石巖所展現的壯美畫卷而流連沉醉。嶂石巖風景較適合遠眺俯瞰,坐索道剛好可以充分領略嶂石巖的美景和氣韻。在嶂石巖,坐索道觀景可以說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旅游要目
出索道站時間已近下午4時,我即趕往紙糊套景區。該景區又名回音壁景區,最為著名的回音崖了,不過這還不是景區的全部。
從景區所在的西格臺村西行不遠,便是景區入口。迎面便是座落在峰巒崖前的槐泉寺,此寺始建于唐代,1995年又進行過修整,寺中現有殿宇三間。
從槐泉寺大殿一側邊門而出便是一條通往山崖的石級小路。山徑上鋪有各種石板,石板上的天然紋路顯示著嶂石巖遠古的地質信息。漫步石階路,隨處可見紅色巖石板的遠古地質痕跡,有水波紋的,也有泥裂痕的,體現出嶂石巖在地質演變進程中的海、陸相信息,殊為珍貴。
臨近崖前,路旁出現一塊魚狀大石,石縫及石上長出郁郁蔥蔥的小樹,此景稱為魚石畫屏。由魚石畫屏順二棧崖路南行不遠便到了回音崖,遠遠就聽到此起彼伏的呼喊聲,那是游客一個個在試音。
回音崖是一處高110米、弧長300余米、弧度255度的崖壁,比我在蒼巖山看到的回音壁要大得多,據說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只要在回音崖的一端發聲,另一端會馬上發出酷似原音的回聲,我在那里試了試,果然如此。回音崖中間崖頂還有幾縷泉水飛落而下,形成云崖撒珠的景觀。
由回音崖繞行,過虎澗,就到了環境清幽的槐泉峪,崖下有數股流泉是石縫間流出,這便是槐泉,據說出水量在太行山脈也是名列前茅的。離開槐泉,天空開始下起小雨,匆匆沿著林間山徑下山,待回到下榻的嶂石巖村農家小旅店已是傍晚6時多,天色見黑而雨仍不竭。我原想看看夕陽映照下的嶂石巖已是不可能了,只能等待看翌日初曉的日出。
5日晨6時多,黛色的天空漸顯曙色,一輪明月還高掛天際,我離開在嶂石巖村所住的農家小旅店,準備去看日出。
山村所處位置是群山環抱中的山谷,要看日出必須爬山。我沿著黃庵垴景區入口的另一條山路上行,一則為了看嶂石巖日出,二則也是補看我4日下午未履及的另一片山巒風景。山高路長,走了大半個小時都未能及到高處,視線仍然被四周的山峰所阻擋,仰望天空,天色已明,顯然太陽已升起,只是被東方的山峰擋住了光芒。盡管如此,我還是看到了朝陽映照到嶂石巖群峰崖壁之上的朝暉。
走下山坡回到嶂石巖村已近8時,我未加停頓便向九女峰景區進發。九女峰景區因九座若仙女玉立的山峰而得名,在黃庵垴景區東望,就可看到遠處秀美婉約的九女峰。穿過一個名為石人寨的小山村,我沿著一條田間小徑而行,沒有任何標識,不知不覺我走岔了路,走在一條位于谷底的小徑上,小路時斷時續,不時被面前的雜樹阻擋。一路上沒有行人,我也無從問路,只能堅持向前。漸漸走出谷底,沿著山坡上行,遠處的九女峰越來越近了,但面前的山路卻變得更加難走,前方雜樹茂密,甚至有無路之虞,最終我放棄了攀登九女峰的計劃,沿原路下山,趕往凍凌背景區。
前往凍凌背景區的路盡管是條大路,但似有數里長,一路上未見可搭車的車輛。走了半個多小時到了永富臺村,而離凍凌背景區所在的凍凌背莊還有一段距離。我見到有幾個農民在路邊田埂閑坐,旁邊停有摩托車,便花10元讓人開摩托帶我到凍凌背景區門口。
凍凌背景區實際上是一處高山峽谷,風景幽美。一路而行,風景無所不在。沿山路西行不遠,見一座突兀而立的山峰,崖頂巨石象極引頸前探的烏龜,此為神龜探海。繼續前行,峽谷變窄,便到了重門鎖翠景點,進得門來,峽谷又變得寬闊,峽谷北側懸崖上方有一處山洞,崖壁險峻陡峭,需攀援鐵欄而上,路徑似天梯。此洞古稱仙人洞,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此洞曾被抗日武裝用做糧庫,后人稱其為冀西糧倉。
玉瀑落湖是凍凌背景區也是整個嶂石巖景區的著名景觀,800多米高的崖頂泉水以350米落差形成落瀑,而后順著十七八米高的崖壁瀉入湖中,湖水碧綠深邃。當然說是湖,實際上是圍泉而成的小水庫。我去時,落瀑水流不大,只是一束飛濺而下的水簾,水簾后的崖壁前有座紅檐小廟,廟中供有龍王。據說天寒時節,瀑水在二棧崖頂至二棧山腰石階間形成30米高的冰凌,形成凍凌玉柱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凍凌背景區之名即由來于此。
來到玉瀑落湖的觀景臺上,環視四周,群峰如畫,令我駐足良久。個人覺得此處是除黃庵垴景區的云巢亭附近之外的另一處嶂石巖絕佳勝景。若游嶂石巖,此兩處當不可錯過。
走出凍凌背景區已是近中午11時半,我先是在景區門口搭一輛當地山民賣菜的卡車下了一段山路,又雇了一輛摩托送我到山下軟棗會村路口。未等幾分鐘,一輛嶂石巖開往贊皇的客運班車就到了,我攔車上車,發現此車正是我4日晨乘坐過的贊皇駛往嶂石巖的那輛車。
汽車沿著正在整修中的凹凸不平的馬嶂公路前行,回首遙望逐漸遠去的嶂石巖,我似乎忘記了疲倦。嶂石巖之行,使我對“層巒疊嶂”這個詞有了最直觀的認識,對太行山脈的美學特征也有了真切的體味。旅游是件辛苦而又美妙的事,那是一份身在地獄而心與眼在天堂的體驗,我樂在其中。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