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游客用租來的“天價凳”看升旗。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15日,一則“北京天安門租‘天價凳子’看升旗 踩一次50元”的新聞引起了網友關注。報道稱,在天安 ...

資料圖:游客用租來的“天價凳”看升旗。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15日,一則“北京天安門租‘天價凳子’看升旗 踩一次50元”的新聞引起了網友關注。報道稱,在天安門出租凳子的生意給這些商販帶來了每日超700元的收入。其實,出租凳子只是景區周邊小販眾多“致富”手段中的一種,而全國各種各樣的景區也為其周邊的小販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以下,中新網為您梳理景區周邊小販的“生意經”。
天安門廣場小販租凳子看升旗:每日收入可超700元
把凳子出租給游客觀看升旗儀式,這樣的“生意”應該算是天安門周邊小販的一個“特色”了。
媒體調查稱,這些反復回收利用的凳子在天安門供不應求。“僅僅不到10分鐘,某小販的20多個凳子就全部租出去了。”
這篇報道顯示,出租凳子的價格并不統一,文中提及的價格就有20元和50元兩種。這樣的“生意”甚至能給有的商販帶來每日超700元的收入。而在超市和商店,這樣的塑料凳子是最普通的凳子,出售單價一個不超過15元。
商販出租凳子的行為并不容易被發現。但天安門現場執勤的公安、城管以及交通協管工作人員均表示,此類行為并不允許,這里24小時都有城管執法,一旦發現會馬上制止。

資料圖:沿街攬客的幾名黑導游。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頤和園“黑導游”沿路招攬游客:假導游證幾十元錢就能辦一個
相比租凳子而言,景區周邊的票販子、“黑導游”等或許是更為人們所熟知的“生意”。近日就有媒體在北京頤和園發現,有很多自稱是導游的人沿路招攬游客,他們的收費標準不統一,沒有收費憑證,手持的導游證也無法分辨真偽。
該媒體記者致電頤和園公園投訴熱線,一位工作人員稱他對黑導游情況了解一些,他們持有的導游證很多都是假的,花幾十元錢就能辦一個。
然而,即便持有正規導游證件,在沒有接團的情況下,自己私下攬活,也屬于違規經營。因為不通過旅行社,游覽過程中發生糾紛,游客很難保障自己的權益。另外對景點解說也不完整、全面,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發生磕碰等意外情況,也無法解決。
頤和園方面表示,公園管理方和園內的派出所民警,多次聯合打擊這些黑導游,但是因為他們都持有公園年卡,可以自由出入公園,所以無法阻止他們在園內走動攬客。而要想抓住黑導游和游客私下的金錢交易很難,受人力物力限制,不可能隨時隨地盯著。頤和園工作人員提醒游客們不要雇黑導游,盡量選擇正規的旅行社和公園提供的導游服務。
天山牧民不顧旅游禁令 在冰川設卡收費日賺幾千元
當然,類似的小販絕不僅僅在北京存在,即便在新疆天山,也不缺少他們的身影。在新疆建立一號冰川保護區域并叫停旅游探險等破壞行為一年后,有媒體在一號冰川現場采訪了解到,前去一號冰川旅游的游客非但沒有減少,還有增多趨勢。而這種現象和當地的牧民不無關系。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是烏魯木齊河、頭屯河、三屯河和烏拉斯臺河等流域的源頭,也是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和靜縣及五家渠市生產生活的水源地。該一號冰川形成于第三冰川紀,距今已有480萬年的歷史。由于現代冰川類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積物非常典型,古冰川遺跡保存完整清晰,一號冰川有“冰川活化石”之譽,成為我國觀測研究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跡的最佳地點。近年來,受自然因素以及區域內的旅游、工業生產、礦業開發、機動車輛尾氣、放牧等人為因素影響,其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冰川持續萎縮。
事實上,從成立自然保護區之前的2006年10月起,為使一號冰川不再被旅游產生的污染干擾,烏魯木齊市政府曾作出決定,禁止游客游覽天山一號冰川。
但據媒體調查,在旅游“禁令”發出后,旅行社組織的線路旅游雖已停止,但當地牧民仍在設卡,讓游客進入一號冰川游玩。而這種私自設卡也成了當地牧民的一樁“生意”。
據一位設卡收費的牧民介紹,由于當地有包括他在內的7戶牧民草場均在這里,去年起,看到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停止后,仍有游客前來詢問旅游之事,于是7戶牧民自發經營起旅游。
“今年的旅游生意比去年還好,每天至少二三十輛車來到這里,按照每輛車收費100元計算,我們這里每天收入2000多元至3000多元。”該牧民表示。
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站站長李忠勤表示,由于一號冰川周圍仍在進行旅游、放牧、采礦等活動,目前冰川消融已呈加劇趨勢。他呼吁,“希望相關部門盡快落實相關的管理措施,遏制一號冰川消融的速度”。
“長壽之鄉”: 有商販兜售著各色“長壽藥”
和天山相似 ,被譽為“長壽之鄉”的廣西巴馬,因游客、養生者紛至沓來,其生態環境也遭到極大挑戰。
廣西巴馬每年都吸引上百萬游客,很多身患癌癥的病人也紛紛涌入,希望巴馬優越的自然環境可以驅走身體里的病魔。
而游客、養生者的涌入,也給當地人帶來了“生意”。除了各種房產開發和旅店經營,各類養生培訓班的商業廣告在巴馬縣內的坡月村百魔屯也隨處可見。
而由于“長壽之鄉”的聲名遠播,這里還可以見到有商販兜售著各色“長壽藥”。
來自上海的馬洪超,每天都身穿背后寫著“專治淋巴癌,好了再付錢”字樣的白大褂招攬生意。他說,他的秘方是岳父傳下來的,以前在其他城市,生意挺冷清的,聽說百魔屯聚集了很多癌癥病人,他就來了,“這里這么多病人,為了治好病,花這點錢算什么?”
過去以種地為生的村民把主業改為經商,開始販賣草藥、蜂蜜等,百魔洞景區外的小市場上也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商販。
然而,一些癌癥患者現在已經很少問津村民們的“商品”了。有人稱,以前買過兩次蜂蜜,回去一嘗是假的。他擔心,憨厚樸實的民風變質了。
在一些人看來,壽鄉變味了,村民們的思想復雜了。有來這里修養的癌癥病人表示,“長壽需要空氣好,還有就是生活簡單,沒有復雜的思想和那么多欲望”。
北京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