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泉州 東亞文化之都的榮耀與恬靜
上品旅游 2015年02月05日 12:01
細品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榮耀與恬靜。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海濱鄒魯”美譽,更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稱號。橋梁、殿宇、石塔、民居,,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qū)
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海濱鄒魯”美譽,更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稱號。橋梁、殿宇、石塔、民居等獨特的古建筑,詮釋著泉州歷史文化的輝煌絢麗。燦若星云的歷代英才先賢,殊勛偉績彪炳史冊,他們的歷史印跡和動人的故事,已成為今天泉州一道獨特的人文風(fēng)景線。
到泉州,不能不學(xué)一句閩南話,扎~西~德~勒!別以為這是藏語里的吉祥如意,在泉州腔的閩南話里,同樣也有一句扎西德勒,它的意思可不是吉祥如意,而是:“這是哪里呀?”閩南語被語言學(xué)家譽為中華語言的活化石,尤其是泉州腔的閩南語,就是唐朝的官方語言。據(jù)說藏語的“扎西德勒”,就是源于這句泉州腔的古語呢!
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松贊干布,一行人來到陌生的地方,隨從們就用當(dāng)時的官方語言(即現(xiàn)在的閩南語)問:“這是哪里”?(在閩南語里,這四個字讀音讀起來就像“扎西德勒”),但是藏族官員聽不懂是什么意思,以為漢族人在向他們問候,而且當(dāng)時漢族人都滿面笑容,于是藏族官員就理解為是問候“吉祥如意”,在此之后,“扎西德勒”就漸漸成為了藏語中問候、祝愿的吉祥話了。
泉州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從這個小小的故事中,便可略窺一二。在泉州旅行的三天里,我更是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泉州這座東亞文化之都豐富的民俗傳統(tǒng)、深厚的歷史底蘊。
【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山】
來泉州,不能不登清源山。清源山,又名泉山,泉州其實是以此山而得名。清源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風(fēng)景秀麗、歷史悠久,元代時就被稱為“閩海蓬萊第一仙山”。
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山清源山最著名的景觀要算老君巖了,這是一座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的老子石刻雕像,是中國最大的石刻老君雕像,于唐代時采用巨型巖石雕刻而成。藍天白云之下,老君像背靠巍巍青山,席地而坐,意態(tài)悠然,使人感受到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千百年來,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見證了清源山唐宋時期道教文化的興盛與發(fā)達。
老君巖 【天然書法博物館:九日山】
中國人講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九日山高不過百米,年輕人十幾分鐘就能爬到山頂,卻能和黃山、華山等名山比肩,同樣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自然有它的道理所在。
不過,九日山的知名,不是山中有仙,而是山中有“寶”!九日山號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山上歷代名人題刻甚多,至今存留75方,具有十分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就像一個天然的書法博物館。沿著迂回的山道,一步一抬頭,入眼的皆是銀鉤鐵劃的滿壁書文,“山中無石不刻字”,果真名不虛傳。
山中無石不刻字 在西峰一塊巨石上,有隸書篆刻:無名木。 據(jù)傳此處曾有一棵古樹,是西天(尼泊爾)僧人拘那羅陀到九日山翻譯金剛經(jīng)時,從外地帶來栽種的。當(dāng)?shù)責(zé)o人認(rèn)識此樹種,故題名為:無名木。拘那羅陀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到福建的外國人。
無名木 西峰東坡巨巖峭壁上,有全山最大的石刻“九日山”三字,是清·乾隆間福建提督馬負書所題。上有附記云:“郡乘山川志,朱文公兩游于此,有書九日山三字。余游歷憩息,考之山僧,謂世遠凐沒無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勝地之至意云。”
九日山朱文公是指我國著名思想家朱熹,朱熹曾兩游九日山,延福寺住持久聞朱熹大名,懇請他為九日山題寫山名。朱熹欣然寫了“九日山”三字,住持即請名匠將朱熹題字鐫刻于隱君亭旁的摩崖石壁上。后來因為年代久遠,朱熹的題字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湮沒無存。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收集而來,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