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絲遺跡泉山門、開元寺。五代唐風──泉山門發現這座城門完全是個意外,隨意搭上公共汽車,終點站下車處竟然有一座古樸的城門;遠望這座城門,有點日本京都城門的味道(所謂,日本旅游、游記攻略,日本旅游景點,日本好玩嗎,日本在哪里,日本有什么好玩的,日本怎么去,日本怎么走,日本住宿,日本景點景區
五代唐風──泉山門
發現這座城門完全是個意外,隨意搭上公共汽車,終點站下車處竟然有一座古樸的城門;遠望這座城門,有點日本京都城門的味道(所謂的唐風),加上它的門洞不是拱頂而是方頂,看起來有點像唐朝時期長安城門的感覺。
泉州的北門泉山門,有點日本建筑的味道這座“泉山門”正是泉州城最古老四座城門之中的北門。根據考證,泉州城有子城與羅城,羅城是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王審知(原本是黃巢的部屬,后來被唐朝招安)所修筑,但是子城卻是在公元758年(唐肅宗干元元年)之前就已經存在。
這座城門是泉州繼“朝天門”、“臨漳門”之后,修復的第三座古城門,復建的泉山門按唐末五代時期的規制設計,成為古城泉州的另一景觀。
從泉山門到朝天門的北門街,據說形成于唐末,繁榮于宋朝。當時過往泉州的官民、商旅以及泉州集散的各種貨物,大多出泉山門、北門街、朝天門,翻過朋山嶺,經河市、馬甲、轉白虹山到仙游、永泰再到福州,此條道路被稱為“福州大道”。可以想見那時的泉山門附近必定是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直至明宣德年間,洛陽橋增高改建,方便了南北旅人跨越洛陽江,北門交通要道才逐漸被東門替代。
名震寰宇──洛陽橋
這座橋橫跨泉州東北邊的洛陽江口,是過去泉州對外的交通要道。據說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洶涌”,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或是大潮,常常翻船,為了祈求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因此橋也稱為“萬安橋”。修建于公元1053年(宋朝皇佑五年)的洛陽橋,由當期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歷時七年才修建完成;以龐大的工程規模與高超的造橋技術名震寰宇。
中國四大古橋之泉州洛陽橋根據紀錄,洛陽橋落成時長1200公尺,寬4.5公尺,有四十六座橋墩并有七亭九塔點綴其間,橋的南北兩側還種植著七百棵松樹。洛陽橋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首創采用筏型基礎的橋梁。建橋九百多年以來,先后修復十七次,現存的洛陽橋長742公尺、寬4.5公尺、高7.3公尺,有四十四座船形橋墩、l座石亭、7座石塔。
建橋當時洛陽江潮水湍急,河底淤泥深而且軟,橋基屢屢被大水摧毀。于是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重新認識的地基施工法-“筏形基礎”;沿著橋的中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能夠抵御水流的船形橋墩。同時利用潮差,以船只運載將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
洛陽橋的橋基與橋墩建筑都是世界第一的創舉最讓人嘆服的是,橋基與橋墩完工之后工匠們就開始在橋下大量養殖牡蠣,利用牡蠣的快速生長繁殖,以及牡蠣殼的強大附著力,把橋基石和橋墩石層層包裹,凝聚成牢固的整體。這是世界上笫一個把生物學運用于橋梁工程的創舉。今天“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已經在海岸造橋工程上被廣泛采用。
泉州“洛陽橋”與北京“蘆溝橋”,河北省趙縣“趙州橋”,廣州潮州“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確實名不虛傳。
印度教遺跡──開元寺
泉州是一座擁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名城。早在唐宋時期,它就是東方重要的通商港口,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給泉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宗教遺跡和歷史建筑。泉州曾經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七種宗教并存,所以泉州也有宗教博物館之稱。
泉州開元寺大殿后面柱子上雕刻的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開元寺,是泉州的古寺之一,修建于公元 687年(唐武則天垂拱三年),今天的建筑雖然今天開元寺的建筑是民國十四年修建的,但是其中有許多石質構件還是唐朝的原物,尤其是天王殿的石柱,上下細中間粗,正是典型的唐朝梭子柱。天王殿著名的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出自南宋大儒朱熹的手筆,書寫者正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本身已經是閩南古老的寺院,不過讓它更為著名的卻是大雄寶殿后方兩根非常特別的石柱。今天的開元寺大雄寶殿是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的遺物,又稱為“百柱殿”,設計之初全殿原本要樹立一百根柱子,后來因為安置佛像的需要,采用減柱法設計,成為只有86根柱子的大殿。公元1637年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有宋、元、明各時期的圓柱、方柱、梭子柱、蟠龍柱……等。
著名的開元寺塔尤其是殿后廊檐那對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它與殿前站臺須彌座束腰處的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經毀壞的元代印度教寺院移來,出現在佛寺中確實相當特別。
開元寺大拜庭兩側相距約200公尺的八角五層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東塔本名“鎮國塔”,公元865年(唐咸通六年),公元1238年(南宋嘉熙二年)改建為石塔。石梁與梁托以榫眼接合,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的花崗巖縱橫交錯迭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歷七百多年的風霜雨露仍巍然不動。西塔本名“仁壽塔”。公元 917年(五代梁貞明三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造此塔,公元1228改建為石塔,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大殿須彌座束腰處的獅身人面像也是印度教寺院的遺物泉州開元寺石塔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稱得上精妙絕倫。
日本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