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四面環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稱
總想去會理古城看看,老是抽不出時間。大年初二,正好在米易,在朋友的陪同下,終于成行了。米易距會理有90多公里,跑一小節高速,轉道就是山路,中午就到了。當地朋友請我們吃那里最有特色的銅火鍋,飯后在古街走走,感覺不錯,那里的民風非常特別,很有生活氣息,有很多與云南相同,還有眾多的小吃,可惜沒有時間去品味了,等下次有機會再細細賞了。
在四川省最南端,金沙江北岸,攀西戰略資源開發核心地帶,與云南省僅一江之隔的群山中,隱藏著一座既古老而又現代,既悠閑而又浪漫的城市—會理。會理縣城北距州府西昌185公里,西南距攀枝花市102公里,國道108線南北縱貫縣境,省道310、213橫跨東西,內外交通較為便利。全縣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省級2處,州級3處,縣級7處。
?
鐘鼓樓
古城會理,因“川原并會、政平頌理”而得名,古稱會無,繼稱會川,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會理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
古城,依玉墟山余脈而建,東西窄而南北長,形似一條小船。傳說會理縣曾是大海,觀音菩薩為解救民間疾苦,以樹葉作船修筑了會理這座城,又在城東的北山上建了白塔以緊鎖水口,使古城遇洪災不沒,故會理縣城又稱“船城”。船一樣的城郭,已經很現代化的建筑優雅而慵懶地臥在龍肘山下。城郭前緩緩地流淌著源自龍肘山的溪水,半裹著這座城市,在夕陽中閃耀著炫目的光芒,傳遞著從遠古而來的氣息,似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然后又緩緩地向南流去,匯入金沙江水。由于地處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這里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年平均氣溫15.1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素有“小春城”之稱。這里森林覆蓋率達42%,是天然的氧吧,也最適合養生。
古城中心與眾不同,不是現代化的街道和林立的商廈,而是別具風情的老城。而老城的標志性建筑就是北城門和鐘鼓樓。鐘鼓樓又名凌霄樓,位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與東、西街的交匯處,是會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清雍正十二年建,乾隆時續修完,成了會理古城標志性建筑,同時也完成了古城廓的整體構筑。全樓總高22米,樓高15米,共三層,十二柱落地,五星抱月亭頂,八分水,全部為錫鑄槽瓦,金屬、陶瓷組合亭脊,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鼓樓背面與鼓樓遙相呼應的是北門城樓,會理人俗稱城鼓樓,鼓樓建于明初,當時山環水繞,四門井然,風水頗佳,后幾經戰火,現僅存這一門了。門上有樓,是重檐硬山式頂,木質鏤花,彩漆門窗,兩面有匾。城樓連接著一段古城墻,現在城墻長滿了青苔和草,滿含古韻。踏上城樓,仿佛進入歷史隧道,你完全可以倚在古城墻垛口,欣賞古色古香的老城,和著鼓樓藝術團美妙的音樂,讓你暫時拋棄世間的功名,任思想的靈光在時光的隧道中流淌,體味休閑的古韻。城樓上設有茶園,你可以在百年的老屋里點上一壺茶,坐在古舊的條凳上,望著窗外幾百年前的老城磚和樓下穿梭了“幾百年”的人流,聽聽周圍的茶客講講街頭巷尾的傳說、故事,你的心已拋開了現代生活的壓力,與這紛紛擾擾的大千世界隔絕,隔出了幾百年的沉靜,這是一種既超脫世俗又融入世俗的休閑況味。
?
北門城樓
以鼓樓為界有東、西、南、北四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大街保存著完整的古城格局,南北街總長三里三,街寬7米。街上的店鋪,均為一樓一底的木板樓房,青瓦屋面,木樓上有鏤空雕花木窗,瓦楞上還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調古樸統一的店面上還懸掛著本縣書法家書寫的匾額,引人駐足。漫步于會理古老的街頭,踏著青石板鋪砌的街道,可見明清古風,也可見洋味,行走在店鋪間,偶爾還能得到驚喜。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