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活化石”安順地戲(組圖) -

安順地戲表演 儺文化的主體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軍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和在中原民間傳承的民間儺,也隨南征軍和移民進入貴州,并與當?shù)孛袂椤⒚袼捉Y(jié)合,形成了以安順為中心的貴州地戲。 三、表演特點 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單位,演員是地道的農(nóng)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安順地戲在春節(jié)期間演出二十天左右,稱為"跳新春",是歲終新正的聚戲活動,與逐疫、納吉禮儀一起舉行。地戲演出時,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紅旗,旗上繡著很大的"帥"字,表示這個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戲,也有納吉之意。演出由"開財門"、"掃開場"、"跳神"(演故事)、"掃收場"四部分組成。演出前,要將存放臉子的木箱(柜)從神廟或存放人家里抬出來,舉行莊嚴的開箱儀式。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guān)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安順地戲是一種古老的戲劇,其顯著特點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圍戰(zhàn)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zhí)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yīng)聲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韻文的說唱,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一人領(lǐng)唱眾人伴和,有弋陽老腔余韻,其舞主要表現(xiàn)征戰(zhàn)格斗的打殺,雄渾粗獷,古樸剛健。安順地戲所演的三十來部大書,以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為主角,贊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內(nèi)容全部是金戈鐵馬的征戰(zhàn)故事。 安順地戲的演出程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為"設(shè)朝"、"下戰(zhàn)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帶有驅(qū)邪納吉成分的儺戲活動。由于屯堡人的神靈觀,更給地戲賦予"儺愿"的性質(zhì),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guān)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四、劇目 地戲演出的劇目、本子又叫"地戲譜","譜,布也,列年事也。"地戲具有以史為線索的性質(zhì)。民間藝人有"戲敘史冊"之說,陶關(guān)地戲隊大旗上就有這四個字。按歷史年代編排,現(xiàn)存劇目有:《封神演義》、《大破鐵陽》、《東周列國志》、《楚漢相爭》、《三國演義》、《大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粉妝樓》、《郭子儀征西》、《殘?zhí)啤贰ⅰ抖履咸啤?飛龍傳)、《初下河東》、《二下河東》、《三下河東》、《九轉(zhuǎn)河東》、《二下偏關(guān)》、《八虎闖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飛傳》、《岳雷掃北》等,全是唱朝代興衰的戰(zhàn)爭故事,構(gòu)成了軍儺最主要特色。 五、面具 地戲面具同時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順等地有專門從事臉子雕刻的藝人。村寨演出班子新購置的面具,未經(jīng)法事前,可以隨便放置,視為木雕;一經(jīng)點將封號,即為神物。"開光"是將面具升華為神的儀式,由雕匠主持。先將臉子鄭重陳列在神龕上,然后殺一只大公雞,以雞血點在臉子上,同時念動開光詞,賦臉子以生命。 地戲演出時,演員無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地戲面具的戴法與儺堂戲不同。先用青紗長統(tǒng)套頭將頭包住,置面具于額頭之上,而不是象儺堂戲那樣戴在臉上,這是便于武打。 面具用丁香木或白楊木精雕細刻而成,做工講究,神態(tài)生動。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類,俗稱"五色相"。除主將外,還有小軍、道人、丑角、動物等類別。諸多面具中,武將面具最復雜,可細分為少將、老將、女將、番將、正派將軍、反派將軍等。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將一枝箭,女將一棵線、武將烈如焰"之說;嘴的刻法有"天包地"與"地包天"兩種;眼則是"男將豹眼圓瞪,女將鳳眼微閉"。 就技法而言,地戲臉子多為淺浮雕與鏤空相結(jié)合,精細卻不繁瑣;色彩上用貼金、刷銀的亮色,以及紅、綠、藍、白、黃、黑,幾乎沒有一種顏色不可拿來用上。有的面具還要鑲嵌上玻璃片,華麗堂皇,十分了得。 六、傳承價值 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廣受海內(nèi)外人士關(guān)注,曾造訪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臺灣、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歡迎,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是研究戲劇發(fā)生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活材料。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思維觀念也開始發(fā)生變化。在多元型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下,地戲在逐漸萎縮,演員年齡偏大且隊伍人數(shù)逐年減少。很多有地戲隊的村寨已停鑼息鼓多年沒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擔憂,保護這一在中國戲劇史上具有戲劇轉(zhuǎn)型活資料的古老劇種,已到刻不容緩之期。
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產(chǎn)生與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guān)。明朝軍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