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概覽
南屏位于黟縣西南,是一座有千年歷史、規模宏大的古村落,至今仍完整保存近300棟明清古建筑,“奎光堂”、“敘秩堂”等祠堂結構龐大、氣勢恢宏;“慎思堂”、“冰凌閣”等民居端莊典雅、風格各異;水口“萬松林”古樹參天、古橋靜臥;72條古蒼縱橫向聯合交錯于高墻深院之間,如同迷宮,充滿神秘色彩。南屏、宏村等地還是《臥虎藏龍》、《風月》、《菊豆》等多部著名影片拍攝地。
?
南屏晚霞
南屏看點
1.半春園:又名“梅園”,建于清光緒年間,是村中富商葉自璋為子女讀書而營造的私塾庭院。園內有三大間書屋及半月形的庭院,還有對聯曰:“靜樂可忘軒冕貴,清游端勝綺羅塵”。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園記》而遐邇聞名的“西園”,坐落在葉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頃,內設牡丹園、梅竹園、山水園、松柏園四大部分,是當時村人葉君華為孩子們讀書養性而修建的。惜西園現已毀壞,今只留下石雕“西園”兩字大門額緊及西園溪、西園橋及古樟等遺跡。村中還有“培闌書屋”、“陪玉山房”、“梅園家塾”等。
2.序秩堂:南屏村大姓葉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莊軒敞的古祠。大門上端懸掛著“欽點翰林”、“欽賜翰林”、“欽取知縣”的金字匾額,顯示著先祖的勛業,也使子孫蒙受榮光。祠堂門前照壁矗立,門樓高大,一對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4根大石柱托著額枋,上面雕刻著古鼎寶瓶類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廳。一進大門,就見有80根碩大的木柱支撐著這座宏偉的建筑,柱子上掛著“石林派衍家聲遠,武水瀾回氣象新”等木制對聯。橫枋上懸有“貢元”、“進士”、“經魁”和“松筠操節”、“津逮后生”等功名、褒獎之類的橫匾。下廳是吹奏鼓樂的地方,也可以搭臺演戲。中廳為禮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大廳,上廳為享堂,樓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中廳和上廳可容納數百人舉行儀式。序秩堂大門以往只在重大節慶才開,平時走邊門進出。其大門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3.南屏村:南屏村,原名叫葉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它原來只是個很不起眼的小山村,自元朝末年有一位葉姓從祁門白馬山遷來后,才有了較快的發展。到明代,南屏村已有相當規模,全村逐漸形成葉、程、李三大姓。現在,仍擁有縱橫交錯的72條深巷、36眼井和300多幢明清古民居。
4.南屏祠堂群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應屬祠堂群。“邑俗舊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別,復為支祠?!蹦掀林两襁€保留著8座祠堂,大多座落在村前橫店街長約200米的一條中軸線上。其中有屬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屬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還有屬于一家或幾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頗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5.慎思堂:“慎思堂”整幢房子坐西朝東、前后二進,廊步三間結構,從砌有青磚門罩的大門進去,是約半畝大小的庭院,院內石凳、石幾齊全。左側套有小園,有一條石板鋪成的小道曲曲折折通向正廳,取“歪有福來斜有壽”之意。
?
南屏古鎮
正屋前廳完全按當年的格局布置,中堂上方的黑漆匾額上有斗大的“慎思堂”金色楷書,是當時著名書法家黃天壁所書。中堂畫面錯落有致地繪有紅碩的南天竹,曲虬古松,崢嶸牡丹及點點梅花,并配有蘭、百合、靈芝、柿子等。寓意“富貴平安”,落款為:“光緒庚夏六月中伏,客人王友德定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前廳里是宴請賓客的場所,設有八仙桌、太師椅、方茶幾、羅漢椅等,是典型的徽派民居擺設。
女眷活動的地方在后進,后進的場地比前進小。后進的木雕保存得完好,上面的人物活靈活現,均為岳飛傳里的人物。在文革期間破四舊的時候,這家主人比較聰明,用黃泥巴將木雕糊起來,上面貼了毛主席語錄,所以當時造反派沒敢破壞,很幸運地被保留下來了。這幅“月夜行舟圖”,無論造型、意境上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啟迪。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家的廚房,內有清朝、民國及現在使用的土灶、節能灶,還有方便簡單的煤氣灶,從這里,可以看到百年以來農村的巨大變化。慎思堂的家祠就是尚素堂。
6.步步高升巷:在南屏村共有72條巷弄,所以南屏村又有“迷宮式村落”的美稱。步步高升巷即“長房弄”,是72條巷弄中最長、層次感最強的一條,盡頭有23級臺階,一級高過一級,所以村中人叫它“步步高升巷”。
在十字路口或西字路口的墻上常有刻著“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有三層意思:一是作為路標,告訴大家,這里是一處丁字或十字路口;二是保護墻體,提醒村人此處是一個路口,搬運貨物時要小心、慢行,防止轉彎處搬運木頭、石塊時碰撞墻體;三是村里人認為在路口處立“石敢當”碑石可起到辟邪的作用。另外,在每家屋角都有凹進去的長條石塊,意思是作退一步想,徽商是儒商,他們在造房時就考慮到了鄰里關系,“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表現了他們寬廣的胸襟和以和為貴的處世哲理。
7.倚南別墅:“倚南別墅”位于南屏村上首,建于清咸豐年間,距今約150年的歷史,是當時南屏村中四大財主之一――葉自珂的住宅,因背倚南屏山而得名“倚南別墅”,當地人稱其為“養老廳”。倚南別墅占面積約1200㎡,整幢民居有廳堂三處,門樓五間。廳堂為四合結構,上下廳堂,上廳長輩居住,下廳晚輩居住,長幼有序。上廳地面高出下廳尺余,結構規模上下一致,廳堂之間有寬敞的明廊相聯,樓上有走馬樓相互溝通,室內有門戶相聯,四通八達。
上廳內雕梁畫棟,描金繪彩,其樓板斗拱、雀替、蓮花門等處工藝精巧的木雕,堪稱南屏一絕。上廳掛有“行吾素軒”匾額,此典故出自中庸:“君子素住而行”,意思是這家的主人飽讀四書五經,言行舉止都符合當時的禮教要求,受到大家敬重。倚南別墅中的木雕保存完好,講述的都是徽戲中的小故事。有句俗話說:劉備招親,孫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下廳右側窗欄上的木雕講述的正是“劉備招親”的故事,從木雕上可以看到孫權、周瑜、劉備、孫夫人等人物。上廳右側的木雕講述的是三顧茅廬的典故,諸葛亮悠閑自在,正在樹下小憩,劉備來訪,有一仆人在為劉備引路,整幅木雕保存完好,層次分明,人物眾多。房屋左側小廚房有樓梯通往門樓街亭上方的暗天橋,經天橋可到街對面房屋,這種設計,當年為避匪防盜起到很大作用。
8.抱一書齋:“抱一書齋”是李氏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當時作為私塾供家族中子弟讀書之用。
房主李火眉 ,又名李金榜,當年由于家境貧困,只讀兩年私塾就外出經營謀生,深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當其事業有成時,便回家鄉大興土木建了三所私塾,這是其中的一所,免費供自已家族中的子弟讀書。穆賢堂為當年先生授課之地,中間掛有孔夫子畫像,兩邊掛有對聯:“慈孝后先人倫樂地,詩書朝夕問性天”。室內文化氣息濃厚。院內布局和蘇州園林的格式相同,有廊亭、回廊和美人靠。
?
小洋樓
9.小洋樓:小洋樓也稱“孝思樓”,是南屏村里一座比較特別的建筑。它建于民國期間,房主葉堅吾(又名葉新鈺)外出經商發跡后,回鄉建的一座四層樓房,因其建筑風格大膽地打破徽州傳統古民居結構布局,并結合了羅馬建筑中半圓拱門及窗戶,村里人又稱之為“小洋樓”。房子為木結構,與其說是四層樓,倒不如說是三樓頂上升起了一座亭子,面積約十平米,四周安有欄桿,登樓遠眺,南屏村風光盡收眼底。
10.冰凌閣:冰凌閣始建于清朝中期,共有200多年歷史。冰凌閣由正廳、偏廳、回廊三部份組成,正廳系五體連珠式結構,布局精巧。偏廳分上下兩層,均裝有蓮花門,門上為西湖十景圖,回廊與正廳相對,曲徑通幽。房屋整體布局與北方的四合院有異曲同工之妙。
?
風舞南屏
11.南薰別墅:南薰別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70余年,因其大門正對風光秀麗的南屏山而得名。
南薰別墅的大門不開在正廳的中軸線上,而是開在正廳左側,使人有一步到堂之感。正廳是明三間布局格式,寬敞明亮,光線透進寬大的天井,一直可照射到廳堂后部。太師壁正中掛有“忠孝傳家永,詩書處世長”金底黑字對聯。二樓為小姐閨房,取名“萬云軒”,繡樓的擺設體現主人當時的富有,繡樓上的鏡子及美人靠上的彩色玻璃都是當時主人經商所購的外國貨。“南薰別墅”雖小,但環境幽雅,布局合理,木雕精美,緊湊的安排讓人有“小巧玲瓏”的感覺。
12.程氏宗祠:程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間,約200年歷史,在南屏村眾多的祠堂當中規模雖不算大,但以精湛的石雕藝術取勝。祠堂大門兩側各有一組由護欄、鼓座、石鼓的黟縣青石雕,右側由“三龍騰云”襯著石鼓,左側是“五鳳朝陽”托起石鼓,謂之“龍鳳呈祥”,鼓座由兩塊長方形黟縣青雕琢而成,刻有“高山流水”、“蒼松飛鶴”、“亭臺樓閣”、“寶塔城廓”等四幅山水畫,鼓座下面完全是按照國畫的格式來雕刻,除了玉瓶、寶鼎、青獅、白象外,還有題頭、落款,并加以篆體印章。令人叫絕的是兩邊護欄上的“八駿”及“十鹿”圖,兩塊石雕1米多高,2米來長,一幅是蒼松翠柏圖,十頭梅花鹿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取“食君之祿”之諧音,寓意為“豐衣足食”;另一幅是“八駿圖”,流水旁、柳樹下,八匹駿馬或立或臥,形態悠閑自如,使人不由想起昔日周穆王的八駿馬-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寓意為“馬到成功”,這兩幅石雕身上的梅斑、馬鬢均清晰在目,可見當時徽州石雕工匠的技藝高超精湛。
?
大山腳下的南屏
南屏旅游小貼士
交通:從黟縣汽車站有直接到南屏的中巴,票價6元,但班次很少。也可乘往西武鄉的中巴至南屏村口外,步行1公里即到。 門票:25元(含導游)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